小心,别挖断了2000年历史本报记者 陈晓青/文 王志浩/摄
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东南方向2公里处,是一个黄土丘陵地带,南连南山山麓,北距长年流水的白沙溪约1公里,婺州窑就位于此地。 据记载,婺州窑瓷器的烧造历史已有约2000年。从唐代以来,婺州制瓷工匠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,成功地烧出乳浊釉瓷。这种具有莹光般幽雅蓝光的瓷器的出现,是青瓷工艺的一个长足发展和历史性突破。直至元代,婺州窑乳浊釉瓷仍然继续烧制,制作工艺上则又有了很大的进展,并出口至其他国家,其中乳浊釉产品远销世界各地。2001年6月25日,国务院公布婺州窑窑址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金华的各级政府对遗址的保护工作也非常重视。为此,记者昨日来到婺州窑所在的铁店村,踩着考古专家的足迹,去寻访曾经辉煌的文明。
婺州窑以烧瓷技术闻名 铁店村现有农户30多户,系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,村里人以雷姓为主。村民们说,他们的祖辈从清代初期就居住在这里。一进村,立有“铁店窑遗址”字样的石碑赫然在目,在它身后,一个2000多年的文化宝藏期待着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。 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副研究员赵一新告诉记者,婺州窑是在1981年文物普查中发现的,整个窑址面积共300多亩,目前现存瓷窑9座,其中烧青瓷的窑有6座。烧制乳浊釉瓷的3座均为龙窑,窑头在北,窑尾在南,窑床均建在山背偏西一侧,窑身长约40至50米,东侧为水塘,面积约3亩有余。 铁店村正好建在窑址之上。沿着村里的山路走去,大量的瓷片随处可见。“婺州窑之所以出名,是因为它有同炉共熔的烧瓷工艺,可以在一个窑中烧制出完全不同类型的瓷器,而这种烧瓷技术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。”赵一新从地上随意捡起两块瓷片说:“你们看,这种是青瓷,在烧制中靠的是还原反应技术;而这种是乳浊釉瓷,靠的是氧化反应。”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,当时婺州窑烧制的瓷器,主要是通过杭州、明州(今宁波)等港口对外贸易。据1981年日本《新安海底遗物》一文报道,1976年和1977年在新安海域打捞出来的10000多件陶瓷器中,三足水盘、注子、花盆3个品种的造型、装饰釉色与婺州窑产品相同。1983年,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到日本参观展览时,确认那些瓷器确是金华制造。
遗址保护面临困难 赵一新说,婺州窑遗址的地面覆盖层较薄,容易受农业和林业种植的影响。1987年,当地因农业用水的需要,在一号窑址东面修建了一座水库,结果破坏了部分窑床。村民生活和生产也都会对古窑遗址产生影响。 记者在现场看到,由于该村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窑址上,很多房子的墙上都贴满了瓷片,窑上还种植着农作物。如果要保护遗址,必须将整个村子搬迁,而这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。此外,自然环境的温差和冻融、水土流失、自然风化、地面较大根系植物的生长等等,也会对古窑遗址结构及遗址表面产生相当的影响。 相关管理措施的薄弱及游人的活动,则是影响婺州窑遗址保护的另一个难题。走进铁店村,记者深深感受到当年铁店瓷器的辉煌,整个村可以说用瓷片来铺路,各种各样的瓷片堆得随处都是。村民告诉记者,曾经有很多人私自带走古陶瓷碎片,甚至有盗窃者拿着蛇皮袋来装。几年前,频频有人来村里收购古瓷片。 “婺州窑在学术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因此,要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力度。”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、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李德金说。当地村民的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,他们自觉地制止偷盗现象,文化局也在遗址处专门安排文保员进行现场保护。“你看,这些竖着‘铁窑保’字样石桩的地方是重点保护区域,这里不准耕种、不准建房。”
新规划分3期实施 据金华文化局文物处专家介绍,《金华铁店窑遗址保护规划》已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于去年6月编制完成。规划方案设定的规划范围以铁店村的窑址为界定基础,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,总面积7.96公顷。 据介绍,婺州窑遗址保护规划期限为20年,分近期、中期、远期实施。《规划》将设立展示馆,陈列展示婺州窑所处的中国陶瓷史以及浙江青瓷发展史的大背景,婺州窑的相关研究,与婺州窑相关的可移动文物,婺州窑模拟复原展示等。赵一新说,《规划》目前正在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阶段。 |